「米糕」沒了 全球電影產業板塊重組
米糕是常見於台灣各地的糯米類小吃,在庶民經濟中扮演了重要的記憶線索;維基百科也是一個庶民平台,掀起了所謂Web2.0的風潮,自此,只要是顛覆上一代的模式都會冠以2.0的附註。這種以社群經營的模式初期不帶任何商業色彩,但腦筋動得快的商人總是會找到創新的模式,將最能接觸消費者的形式轉化成為獲利的來源。
看了這一段跳躍式的開場白,讀者應該是霧裡看花越看越花!我真正要談的是擁有八十六年悠久歷史、拍攝許多經典影片的好萊塢著名電影公司米高梅(MGM),由於無力償還一千兩百億的巨額債務和推出新作,於十一月三日向紐約聯邦法院聲請破產保護,公司開始走上重整之路。這則新聞驚動了業界、更重要的是驚動了影迷!隨著訝異而來的是問為什麼?以下我將分三個層面分析:內容、通路與技術。
米高梅曾出品的電影包括《亂世佳人》、《○○七系列》、《魔戒》等膾炙人口的經典鉅作。這台伴隨著從四○後到八○後甚至九○後成長的機器,在其輝煌的歷史中,推出的電影總能引發觀眾的共鳴,因此,內容似乎並非致命傷。但好萊塢的取向是大眾市場,亞洲紀元的興起已經讓中國和印度培養了規模不小的電影產業,而亞洲素材與臉孔在李安的《臥虎藏龍》摘金(像獎)後,也成為西方與東方對話不可或缺者。如何塑造出東、西通吃的電影內涵,考驗著好萊塢業者。
第二個層面是通路。數位匯流的大趨勢摧毀了傳統的音樂產業、也打造了新的產業秩序,十二月六日出刊的《時代雜誌》特刊中以The Men Who Stole the World回顧了四位改變整個娛樂產業的軟體設計師。矛頭之一指向如youtube、土豆網與PPS這類的媒體運營商,通路的改變造成的智慧財產權議題複雜化。
通路改變造成經營策略的調整:三網融合(電視、手機和電腦均將搭建在網際網路的骨幹上)所引發的商機在世界各國延燒,在手機上看電視早已實現,在網路上看電影與電視更是普遍。最近一則「土豆網」將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式的新聞,更凸顯媒體通路的板塊挪移,也是這類廠商的代表作。蘋果的iTune顛覆媒體形式的起因不過是技術上的突破,為了快速傳輸數位影音資料所發明的壓縮格式居然解構了整個音樂產業,掀起了類比到數位的革命!而這只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端。
第三個面向則為電腦動畫的技術革新,從《鐵達尼號》啟動電腦動畫到《阿凡達》的3D風潮達到高峰,其中運用電腦動畫的複雜度越來越高,也牽動周邊產業的發展。舉凡3D攝影、3D面版、3D眼鏡等都成為相關業者嘗試多角化時競逐的標的。除了技術外,更嚴重的是供應端產業鏈的衝擊。
倘若電影實務場景拍攝的分量日益下滑,而Pixar與Dreamwork將其製作流程移到亞洲,大量美國的電腦動畫工作者將被亞洲的電腦動畫工作者取代,過去如電腦代工所造成的外包與離岸生產就不再是美國製造業與政客們需要面對的唯一議題了。好萊塢密實的產業鏈將如當年的音樂產業般,瞬間被瓦解!也許好萊塢不會一夕消失,但其就業機會將一如面對數位匯流、翻天覆地的模式創新所大破與大立者,重組電影產業的全球板塊也意味著產業人才的需求與流動即將面對的巨變。
消費者是喜新厭舊的,消費者權力日益高漲,結果是米高梅掛了!米糕也沒了!米高梅申請破產保護,反應好萊塢電影產業在睥睨全球娛樂市場多年後,面對的競爭者不是其它的電影公司,而是整個產業競爭與經營結構的改變。而群聚於大洛杉磯地區、綿密的電影產業聚落會不會就此重演一九八○年代電腦產業般的全球分工?若新的電影產業價值鏈出現,華人掌握全球娛樂經濟大未來的機會又何在?對於台灣與中國影視人才的就業市場有何啟發?當我們在檢視兩岸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時,其中透露出來的機會與挑戰,耐人尋味。
(作者為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