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媒新視界-當媒體成為新聞主角

  • 2010-12-26
  • 旺報
  • 【杜婷】
  •  

         台灣資深媒體人黃哲斌因無法忍受媒體的置入行銷,離開工作16年的報社,他在博客的文章3天內有超過12萬次的點擊,在twitter、facebook、新浪微博,這篇文章都被熱烈轉發和討論,關注此事件的人群已不僅限於台灣。

         置入性行銷 兩岸皆有

         其實黃哲斌在文章描述的媒體狀況:「記者變成廣告業務員,公關公司與廣告主變成新聞撰稿人,政府與大企業的手直接伸進編輯台指定內容,這是一場狂歡敗德的假面舞會;花錢買報紙的讀者,卻不知道自己買了一份超商DM與政府文宣。」絕不是台灣獨有。

         在大陸,更常用的說法是「軟文」、「軟廣告」。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有媒體明碼標價的,有裹著各種外衣的,也有媒體的編輯、記者以報導為名自行向受訪者索要費用的。

         以我曾經工作過的一家電視台為例,除了廣告部對節目製作部門的「建議」,為了節省節目製作成本,公司還鼓勵節目製作人找贊助商承擔成本較高的欄目,比如紀錄片的製作費用(尤其是在境外的採訪拍攝)。公司的邏輯是:「在節目中出現幾次贊助商的畫面,在文稿中順帶一提,觀眾無法察覺,節目本身也不會因此『變味』,何樂而不為?」

         至於政府插手媒體,眾所周知,大陸的情況較台灣嚴重得多。在大陸,宣傳部門的指令直接下達至各媒體,無需披上資本的外衣,媒體不過是「喉舌」而已。

         陸最牛記者 採訪家人

         另一起讓媒體成為新聞主角的事件來自大陸。新華社記者顏秉光多次將家人作為採訪對象,在30多篇新聞中採訪自己的丈夫、孩子、哥哥、姊姊、父親,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牛記者」。這幾十篇新聞稿涉及的雖非重大新聞事件,多是些日常瑣事,但一再在報導中用家人作例子也實在頗大膽。為什麼記者敢如此造假?

         知名媒體人長平在一篇評論中指出,媒體「過年了要說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下雪了要說瑞雪兆豐年;或者改頭換面假裝關懷民生發現問題,其實早就預設答案。這些報導幾乎年年如此,歲歲重複,並不需要記者當真去採訪,採訪了也未必有用。為了應付這類場面,找熟人出鏡的記者不在少數。」

         如此說來,顏秉光不過是眾多造假者的一位,只不過她造假造得太「真實」,若用李先生、王小姐之類的稱謂代替家人的姓名,大概就無人知曉了。

         話說回來,無論是認為「人生總有非賣品」的黃哲斌,還是揭露「史上最牛記者」的眾網民,至少大家還願意相信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該講真話,我們每天在報刊讀到的新聞,在電視看到的報導,應該是真的。如果有一天連這樣的信仰都失去了,媒體這個行業大概就真的可以消失了。(作者為香港媒體人)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n 的頭像
    yan

    練習寫作

    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