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新視界-深入社會肌理的控制媒體思維
2010年12月12日,由復旦大學10名在校生、4名校友與4名校外人員自發組成的登山團在黃山探險時迷路,被困懸崖邊。黃山市警方深夜入山營救,被困人員脫險,而24歲的民警張寧海卻在途中不幸遇難。
一場始料未及的輿論風暴隨後突襲復旦大學。獲救的18人先是被指對民警的犧牲無動於衷,冷漠而不知感恩;其後,網友連續爆出復旦學生們不是忙著反思,而是急於討論如何爭奪登山協會的領導權,以及如何控制媒體,展開危機公關。
令人震驚的新聞理念
這中間,引發最大爭議的,是15日被曝光的復旦大學BBS的幾封站內信,發信人ciang在信中說,「現在媒體都在宣揚復旦學生的推卸責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此ciang想,「復旦的新聞人若能在更廣泛的媒體上客觀地報導這件事,針對復旦的情緒就會很快消失。」他指出,通過這件事,看出復旦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建議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多去幾家報社,而不是集中在一兩家報社,陣地要多占領,效果會更好。
這些信一經曝光,立刻引起一片譁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令人自豪的報人傳統,然而,今天在復旦,未出校園的年輕人,就主張新聞專業畢業生多去「占領陣地」,以避免本校「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力有所下降」,這樣的新聞理念令人震驚莫名,以至於一位自身也是復旦出身的著名評論人士憤而質問:復旦新聞學院在全國首開現任政府文宣官員治院的「體制創新」,到今天出現大學生試圖「控制媒體」說,是否到了反思以吏為師的辦學思路的時候了?
復旦大學新聞中心主任卻對媒體表示:對「控制媒體」說「沒必要上綱上線」,「是否暴露出新聞教育的問題,這見仁見智」。筆者以為,對該說法恰恰是要「上綱上線」來深刻認識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就滿嘴政客口吻和滿腦「公關」意識,暴露了「控制媒體」的思維已經深深進入整個社會的肌理,其所銷蝕的,正是媒體賴以安身立命的良心和正義感。
官場做派向社會蔓延
出了事,總是先想控制媒體,把蓋子捂上,這是官場的典型做派。可怕的是,這種無恥而落後的「捂蓋子」思維,目下正在向社會的各個層面蔓延。以企業為例,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臭名昭著的三鹿公司就有著種種控制媒體的劣跡。
《南方周末》曾發表《三鹿曝光前被遮蔽的十個月》,其中說:「在那些日子裡,許多環節只要稍有作為,許多時段只要願作挽救,那近三十萬受害兒童就可免於毒奶之害。」而造成毒奶惡果的原因之一,是三鹿使用各種手段阻止媒體報導真相。《南方周末》發現,三鹿的遮掩與其一次「成功」的危機公關史有關:2004年4月,在安徽阜陽大頭嬰「問題奶粉」中,三鹿位列其中。當時三鹿集團成立了「危機公關小組」,由董事長田文華掛帥,副經理蔡樹維遠赴阜陽斡旋,結果成功公關,三鹿當年還因此曾被評為「中國最佳危機公關企業」。
在一系列重大事件當中,乃至在國民的日常生活當中,政治利益和商業利益對新聞和輿論的操控和冒充行為,已多到操縱方不加遮掩、接收者熟視無睹的地步。操縱者不以為恥,接受者不以為怪,中國的輿論場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魚龍混雜的荒誕局面。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留言列表

